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宣汉县百节溪小学于近日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公开课活动。本次活动由邓严老师执教,学校领导、全体数学教师共同观摩了这节充满创意与思考的数学课。课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理解面积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充分展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魅力。
邓严老师以"值日生擦黑板"这一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巧妙引出"物体的表面"这一概念。通过让学生触摸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封面等日常物品,孩子们在直观感受中建立了对"面"的初步认识。这一设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紧密连接,使枯燥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大小,如"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比,哪一个面比较大?课桌面和黑板面比,哪一个面大?",通过这种对比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面积"概念的思考。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路径,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面积概念的建构过程中,邓严老师设计了"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学生通过触摸长方体的不同面、圆柱的侧面等立体图形的表面,丰富了对"面"的感知体验。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将这些具体的"面"抽象到平面图形,并通过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逐步揭示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通过展示一个角,引导学生思考"角有没有面积"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完善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这种对比辨析的设计,有效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体现了概念教学的严谨性。
课堂的核心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测量课桌面的面积"。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多种学具,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单位并进行实际操作。在汇报环节,各小组展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测量面积的多样性,更通过对比分析,自主发现了"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的数学原理。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和三角形不如正方形方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正方形的边角特性使其能够紧密排列而不留空隙,这种基于实践得出的认知远比直接告知结论更为深刻。
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比较两个相近大小的图形时,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单位测量法"的思维进阶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通过用不同大小正方形测量同一图形的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标准面积单位做了铺垫。
公开课后,学校数学教研组组织了深入的评课研讨活动。各年级教师代表从"教学设计与行为"、"课堂表达"、"学生表现"等维度进行了专业点评。学校领导在总结中指出:"概念课不能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邓老师从实物中多方面感知,一步一步呈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这样的细心安排下,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同时,教研组也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教研效率提出了建议,如分环节重点研讨、结合核心概念开展专业对话等。
本次《认识面积》公开课活动,不仅展示了宣汉县百节溪小学数学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教学设计,更体现了学校"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教研理念。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设计多样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从具象体验走向抽象思考,真正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和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这节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数学课,必将激励全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不懈努力。(通讯员 桂见议 颜家东)
宣汉县百节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