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晴天植物‘喝’水更快,保鲜膜上的水珠比阴天多好多!”10月15日,宣汉县柏树镇中心校5年级的30名学生一场为期4周的“探索植物‘喝水’的秘密——校园植物蒸腾作用实践研究”活动圆满落幕,孩子们用亲手做的实验揭开了植物蒸腾作用的神秘面纱。
9月17日,活动在一堂生动的“植物急救课”中启动。教师潘云霞播放“植物蔫了怎么办”的短视频,一句“水浇下去后去哪了”瞬间点燃学生好奇心。为了让抽象的“蒸腾作用”变易懂,潘老师用“海绵吸水、毛巾蒸发”打比方,还带着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植物叶片的叶脉,告诉大家“叶片就是植物‘出汗’的主要地方”。30名学生分成3组,每组都选出了统筹的组长、记数据的记录员、做实验的操作员和负责展示的宣传员,各司其职的“小科研员”们,迫不及待想开启实验。
接下来的两周,校园里的绿萝盆栽成了“明星实验品”。每组学生都用相同方法操作:用量杯精准量取200ml水浇进花盆,再用保鲜膜仔细覆盖花盆表面,只露出叶片,最后将盆栽放在校园同一位置,避免光照、风力影响实验结果。每天课间,各组轮流记录——既要观察保鲜膜内壁水珠“多、中、少”的变化,也要留意叶片是否挺拔,一张张《观察记录表》上,稚嫩的字迹记录着满满的发现。到了第3周,各小组分享数据时,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晴天水珠多,阴天水珠少!”潘云霞老师顺势引导,让大家初步明白了“光照越强,植物蒸腾作用越明显”的科学道理。
10月中旬,活动进入收尾阶段。孩子们化身“数据分析师”,用“正”字统计不同天气的水珠数量,还在老师指导下画出了“天气类型-水珠数量”柱状图。看着图表上清晰的变化趋势,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光照越强、风力越大,植物“喝水”速度越快。随后,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手绘叶片结构图、贴上用手机拍摄的实验照片,一本本充满童趣又满是科学严谨的报告册新鲜出炉。
10月15日的成果展示环节,3个小组的展区前,宣传员们自信地向同学讲解实验过程与结论,台下的小观众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最后还投票选出了3个“最佳探究小组”。活动尾声,潘云霞抛出新问题:“为什么沙漠植物的叶子都很小?”并布置了家庭任务——观察家里的植物,用实验结论说说“怎么浇水才正确”。
“以前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身边的植物里都藏着学问!”学生代表李俊豪拿着实验报告开心地说。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蒸腾作用的科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柏树镇中心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展更多贴近生活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学”,爱上科学、探索未知。(通讯员 潘云霞)
宣汉县柏树镇中心校